培训机构毕业的程序员被歧视的背后逻辑

现在,像达内、华清远见、国嵌、北大青鸟、传播智客等等 IT 培训机构很多,为尚未毕业的大学生、毕业了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工作后想转行的再就业者提供了一个掌握新技能的机会,通过三个月或半年或更久的培训, 你就可以掌握某一种技能,比如 Android 开发、Java Web 开发、iOS 开发、嵌入式 Linux 开发,然后,没然后了吗……

Sorry,然后还是有的,只不过,“然后”并不是像培训机构的销售代表频频给你通电话时宣传的那样光明罢了。有的机构会推荐你就业直到你彻底失望他们推荐的单位,有的机构会放你出去闯荡江湖四处碰壁……形式不一,但,一段痛苦的旅程从此开始了,这倒是真的。

很多单位歧视培训机构毕业的学员,你所在的单位是这样吗?或者你从 IT 培训机构毕业后,找工作时被鄙视了吗?

为了弄明白为什么 IT 培训机构出来的程序员在找工作时经常遭遇不平等对待,我们需要弄明白“教育”和“培训”的差别。

教育和培训

大致上讲,我们所说的“教育”,指的是掌握一般性的原理与技巧的过程;而我们所说的“培训”,不过是学会某种特定技能的过程。

上面是温伯格在《程序开发心理学》中说到的,符合大多数人对“教育”和“培训”的理解。

你可以通过培训机构学会理发、做饭、修汽车、写代码、做蛋糕,这没什么稀奇的,当我们接受培训时,就是为了某项技能而去的,不是吗?我去蓝翔,难道不是为了开挖掘机吗?

通常我们认为培训机构(学校)是学习某种不太复杂的谋生技能的摇篮。这种技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相对稳定、变化不是特别频繁,能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基本的稳定性。所以,一旦你获得了这项技能,就可以靠它吃饭吃上一阵子,一年半载,三年五年,十年八年,都有可能。

而教育,我们通常认为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重知识,重原理,周期长,见效慢,与社会脱节,有时还能把人变傻(注意我不是讽刺现行教育制度,也不是诋 毁我们伟大的大学教育)。虽然如此,很多 IT 公司的基础部门还是被受过正规大学教育的朋友们占据了重要岗位。因为大家普遍认为,虽然学校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现实,但名牌大学的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能 力,平均来看还是高于未能考上大学的中学生,更适合于从事某种对智力、学习能力有些特别要求的技术岗位。

没错,程序员正是这样的岗位。程序员的平均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高于大部分的其它行业从业者。

然而,教育和培训的差别,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出于某种原因,面试官或公司主管对出身“培训机构”的人有偏见。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先要看看程序员需要的特殊能力。

程序员需要的特殊能力

成为一个合格的程序员,需要以下“特殊”能力:

自知之明

自我学习

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文章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供学习与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