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拼多多又收获了一季亮眼的财报,财报公布后,拼多多盘前涨幅扩大至7.09%,报27.8美元。
❶在阿里巴巴、京东分别发布财报之后,拼多多2019年第二季度的成绩单也如约而至。
8月21日,拼多多上市一年零26天,因此这一季度的财报也可以看做拼多多一周年的阶段性成果。财报显示,拼多多总营收72.9亿,同比增长169%,GMV达到7091亿,同比增长171%,年度活跃买家4.83亿,同比增长41%。10.033亿元的净亏损较去年同期的64.939亿元收窄。非通用会计准则下,二季度净亏损4.113亿元。总体看,拼多多在这季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各项数据大超市场预期。这当然归功于拼多多过去半年的策略,但飘红的数字后面我们看到了些许危险的信号。❷其中最大的亮点要数最近12个月的GMV(商品成交总额,也就是用户在拼多多上一共消费的金额)数据了,达到7091亿元,同比暴增171%。其次月度活跃用户数更是比上个季度增长了7630万人,总数达到3.66亿人,同比去年相同时间段增长88%。另外年度活跃买家也达到了4.83亿,也就是说中国人中超过1/3的人都在使用拼多多购物。
这个数据已经超过了京东的3.21亿,离阿里巴巴的6.74亿用户的距离也越来越小了(马爸爸今天晚上怕是要失眠了)。拼多多巨额的营销和管理费用一直被***者所诟病,既去年达到58.32亿元的历史记录后,本季度打破记录,达到58.95亿元,同比增长100%左右,增长幅度远小于营收的同比增长169%。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说明拼多多的运营效率在提高。所以就可以说这个季度里,拼多多是最大的赢家了吗?
❸
拼多多上行,阿里、京东却在下沉。阿里刚刚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其70%的新增用户来自下沉市场。而「京东拼购」也正在成立独立事业部,在下沉市场发力。上行尚未攻城略地,下沉市场却面临聚划算和京东拼购的双重压力,拼多多在下沉市场的优势也正在丧失。拼多多看似漂亮的数据也能透露出这一点。无论是营收、成交额还是年度活跃买家,拼多多仍在增长,但增速越来越慢。这背后的原因在于,拼多多的低价和流量优势正在丧失。过去半年时间,阿里推出聚划算。在低价货品这个价格带,聚划算有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带商家,在性价比方面,聚划算能够联合品牌一起下沉,给小镇青年更低门槛享受品牌货品的机会,而这点正是拼多多一直缺失的。反观拼多多,一度在淘系消费升级的缝隙中,成为低价货青睐的平台。数据显示,淘宝保持着全网最高的用户独占率,80%的拼多多用户同时安装有淘宝。可以这么理解,买苹果手机时大家都会上淘宝,1块钱3包的纸巾,就去拼多多。在全力剑指下沉市场的阿里面前,拼多多渐失优势。另一面,同样依赖腾讯流量的拼多多和京东很大程度上也有非此即彼的关系。本来,双方在九宫格各自安好,但现在京东要下沉做拼购,拼多多要上行做秒拼。双方的“内斗”一触即发。最近,京东与腾讯达成协议,京东拼购将成为一级入口,这意味着用户只要点到“发现,”进入“购物”,就可以拼购起来了。微信入口的获取,意味着至少在腾讯爸爸这一点,京东已经呈领先的势头了。❹上行获取一二线用户,下沉保住市场优势,拼多多最擅长的只有一样:砸钱。为了让一二线用户在拼多多上达成交易,今年5月开始,拼多多狂撒 “百亿补贴”,是真的砸钱补差价。当时这被包装成“美好生活万人团”的形式,到6月,又成为618的主力活动。截止到目前已持续三个月多。拼多多的营销费用除了补贴之外,还包括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其中品牌广告包括对网络综艺节目和网络电视剧的赞助,以及电视广告投放等。效果广告则包含搜索引擎广告信息流广告等,可以引导用户直接下载APP、效果可以衡量。这可以看做拼多多在微信之外寻求的流量入口。从2018年Q4开始,拼多多加大了补贴和效果广告的投入,到2019年这成为一种常态。这意味着,拼多多一方面需要投入真金白银去拓展一二线用户、维护下沉市场用户;另一方面还需要靠更多的站外流量去实现自己的独立,而不是过于依靠微信。
亏损有所收窄,这主要靠拼多多越来越擅长的提升营销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研发部分费用削减所致。未来,无论是营销还是研发,拼多多仍需要依靠这二者作为引擎实现扩张和增长,其费用很难下降太多,盈利也自然遥遥无期。拼多多需要思考的是,如果不靠倾家荡产式地补贴和营销,如何才能真正留住用户?
 
 
 
 
 
 
 
 
 
 
 
